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邮币卡互动网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929|回复: 0

[分享]晋祠文化之--晋祠内流淌着的凄美

[复制链接]

1万

主题

3万

帖子

59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96905
发表于 2015-5-28 05:4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晋祠内流淌着的凄美

(摘自《燕赵者市报》特约撰稿 木子青)

 

也许是教科书情结,30年前在语文课本里学的《晋祠》,至今还记得其内容和插图,文中李白的诗句“晋祠流水如碧玉,百尺清潭泻翠娥”更是烂熟于心。终于有机会见到庐山真面目,心中的那份怀旧感变得颇为复杂。

难老泉也会老?

老实说晋祠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些失落。

晋祠,现在已被开发成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。在通往入口的路上和公园内,三五成群的各色“导游”和兜售地图的小贩围着初到的游客,死缠烂打地争抢着生意。

一旦某个地方出了名,那么商业元素就会如同洪水般侵入其中,晋祠也不例外。不过没关系。作为成熟的旅行者,是能够“闹中取静”的。

到这里不用刻意寻古,你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走的路:临汾川而降祉,构仁和以栖神;你陶醉的是白居易的陶醉:春变烟波色,晴添树木光;你感慨的是欧阳修的感慨:晋水今入并州里,稻花漠漠浇平田;你惊叹的是北宋范仲淹的惊叹:神哉叔虞庙,胜地出嘉泉。

晋祠最有名的当是水。晋祠的水是一个符号,是文人骚客抒发山水之情的灵感符号。

晋祠内共有三泉,鱼沼泉、善利泉和难老泉。这三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,曲径通幽的意境。在这引人入胜的福地洞天,桥下有河,亭中有井,路边有溪,石间有细流脉脉,如线如缕;林中有碧波闪闪,如锦如缎。

诗仙李白游览晋祠,曾慨然赋诗“翠娥婵娟初月辉,美人更唱舞罗衣”。晋祠盛景会令美女更加亮丽,在这泉水映照下,“翠娥”的容颜如初升的月光一般皎洁,连桀骜不凡的美人也不由自主地歌之舞之。毫无疑问,千百年来水是晋祠的灵魂,是祠内最具动态的点睛之笔。

微风过处,池中水草浮萍随水流波,荡漾起伏。身为“拍照控”的我却全然忘了取景,坐在水边任由思绪胡乱地飞。池中的中流砥柱、张郎塔、人字堰等景,都在不经意间忽略了。

在晋祠三泉中无论水量或是名望,难老泉为首推。有关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:古时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附近无水,村里一位受婆婆虐待的柳姓媳妇,每日从很远处担水,而婆婆作难,只饮身前桶中之水。一日路遇一牵马老翁,老翁求柳氏桶中水饮马,柳氏毫不迟疑应允,于是老翁送柳氏一根马鞭,嘱柳归家以鞭抽瓮,一鞭则水涨满瓮。从此柳氏便无需担水,小姑发现了秘密后,乘柳氏回娘家之际,拿马鞭乱抽水瓮,不料水汹涌喷出,溢流不止。正梳头的柳氏得讯,未及收拾,忙嘴衔头发,奔回家坐在瓮上,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流出,千年不绝,而成为今天的“难老泉”。

《北齐书》载,北齐天保年间,曾建造两丈余高、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,亭下设井,水涌不绝,常年不息,再出石壁设龙头作神龙吐水之状。

那天在龙吐水处,我情不自禁掬了一捧水,喝了好几口。后来才得知由于环境破坏和过度开采,难老泉已于1994年彻底断流了,现在从渠壁龙头里流出的是不宜饮用的循环水(水泵抽上来的景观水)。仿佛饮了“盗泉”之水,于是心中嗟叹不已:难老泉也会老?

古树不朽的传说

      晋祠的水美,如今成追忆。除了水,小时候通过课本还知道晋祠的树美。

      穿行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晋祠内,品味着“古”的内涵。这里的殿古、堂古、楼古,但最古的恐怕还要属那常绿不衰、郁郁葱葱的古树。

      被称为“晋祠三绝”之首的周柏便在圣母殿北侧,树有两株,一立一卧,卧者树分两叉,老干虬枝如出海之双龙,横扑向圣母殿,立者则柱立其间。据考证卧者较早,是东周时所植,所以叫“周柏”,已有三千多年历史,被誉为“晋源之柏第一章”,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。欧阳修咏晋祠的诗句“地灵草木得余润,郁郁古柏含苍烟”用在此处是最为恰当的。

听当地的老人讲,这棵形如卧龙的老柏树,原为左右两株,左如巨龙俯瞰,右似凤尾翎毛,故有“龙头柏、凤尾柏”之说。它们曾一起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体味着世间的云卷云舒、日出日落。可惜的是,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将左边的龙头柏给砍伐了。留存的这株凤尾柏心伤身累,缓缓向南倾卧。就在它历尽风霜雪雨,快艰难倒下的时候,一棵正在壮年的柏树托住了他,在“晚辈”的搀扶下,这棵龙柏又焕发了生机,绿叶在斑驳皴糙的枝干上重生。

千年古柏的生命传奇让每一位游人驻足良久,啧啧惊叹!更有导游,极具联想地将这古柏奇观引申为“老有所依”。

不远处就是一株“唐槐”,尽管比周柏“年轻”不少,但不逊沧桑。树皮厚实皲裂,似是一身鳞甲,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,被填上了水泥。晋祠园内有名的古槐树有十多株。

还有一株不知植于何年何月的巨槐,主干粗壮古老,但是枝条鲜嫩光绿。有导游说,这株古槐枯死多年,清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的圣寺庙会,人来人往,十分热闹,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坐在枯槐下叫卖狗皮膏药:“膏药灵验,能治百病。有福来买,无福不信。”他叫了半天,无人问津,老者一声叹息。言说:“如此仙药,无人来买。凡人无福,枯树宜生。”愤而把膏药往身后枯树上一贴,便扬长而去。不一会,枯死多年的槐树长满了青枝绿叶。人们惊讶地把这株古槐称作“复生槐”。

最励志的传说,还数王琼祠前的一雄一雌银杏树。明代重臣王琼希望后代子孙发奋读书,当时种植此树是取了“银杏树下可成材”的意思。晋祠内的王家祠堂展览馆内,王氏族人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,足见王琼之思想对后人影响之大。

每棵古树都如一尊雕塑,都是不息的生命轮回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深远绵长的史书。

走近每一棵,我都为之一振,肃然起敬。

看不尽的牌匾

    来之前做攻略时,就注意到晋祠里的经典还有“鱼沼飞梁”和圣母殿。

原来鱼沼飞梁,就是在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梁。桥面宽阔而平坦,行走其上竟会不觉是桥;南北桥面下斜,如鸟之两翼,翩翩欲飞;边缀勾栏,凭栏垂望,沼中“锦鳞游泳”,顿增诗情画意。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“在古画中偶见,实物则仅此一孤例,洵为可贵。”

走过鱼沼飞梁,便是圣母殿。殿内主像圣母,据说是唐叔虞之母,主像龛外两侧对称地分列着四十二尊侍从,这些宋代彩色塑像便是晋祠三绝之一。据介绍,侍女像造型生动,姿态自然,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,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面貌,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,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可惜大殿门口不知何时安装了栅栏门,谢绝游客入内。恰有导游隔着栅栏指着一尊侍女像说,那是“两面侍女”,从左面看在笑、从右面看却是愁。遗憾的是殿内十分昏暗,游客只能看个模糊轮廓。其实这是人生中每每发生的境况,人到中年,我已懂得享受有遗憾的生活了。

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,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,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,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。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“三晋遗封”外,当数“永锡难老”一匾,此匾为光绪十五年祁县渠本翘所书,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,由于技艺高超,阳光反射映入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,人称活字匾。

也许是个人喜好书法的缘故吧,晋祠内殿、堂、楼、阁、亭、台、桥、榭遍布园内,我却独对牌匾和楹联格外关注。

进入公园的第一道牌楼,正面匾题楷字“晋祠胜境”,背面是篆书“唐晋思原”四字。只是牌楼同四周的游廊一样,虽说不上簇新鲜亮,可总觉还是缺少些沧桑感,大概是今人所为吧。

印象最深的还是难老泉泉亭上悬挂的“难老”匾。这二字出自我国明清时著名文人傅山先生之手,字迹俊逸洒脱、气韵贯通。“难老”取自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“永锡难老”。人们普遍认为,“难老”就是不老。可现实却远不如人意。莫非,这“难”字包含着一种危机意识,一种警世作用?

晋祠中有个戏台叫“水镜台”,取自《汉书》“清水明镜,不可以形逃”一句,重檐下匾额为晋阳人杨二酋书写,杨是太原人,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。

晋祠内还有一大书法景观,那就是唐太宗撰文书写的《晋祠铭》,碑文撰写于唐贞观二十年,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。可这样一个大景观我差一点就错过了,出于保护,石碑是置于三间小屋之中的,可该屋却名曰“唐碑亭”——所以我还一直在找亭子。幸运的是当我找到小屋附近时恰有导游领游客进此屋,我无意间也跟着进来。进屋之后才发现《晋祠铭》碑赫然在屋,千年的岁月,无数只手的摩挲,但凝神细看,飘逸洒脱的碑文仍清晰可辨。

晋祠里的楹联很多,其中同乐亭(现为傅山纪念馆)的那副楹联堪称“明星”。原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,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,现场吟诵过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同人共乐千秋节;乐不可无,乐不可极,乐事还同万众心。”楹联饱含着美好生活愿景,我看到好多游客正忙着在楹联前留影。

告别晋祠,意犹未尽。它虽光华已逝,却幻化成了岁月的标本和陶片,铭刻心中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邮币卡互动网社区

GMT+8, 2024-3-29 19:51 , Processed in 0.047447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